央行最新报告: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更新时间:2020-05-12

    2020年魔幻开局,全球疫情蔓延,金融市场跌宕起伏,海外主要经济体集体“放水”。
    很多小伙伴担心央行跟进“大放水”,担心房价新一轮大涨,担心物价大幅上扬,担心自己的收入出现问题……在央行最新发布的报告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答案。
    报告10大核心要点
    5月10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核心要点梳理如下:
    1、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灵活适度
    2、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
    3、持续深化LPR改革,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
    4、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5、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
    6、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果
    7、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
    8、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服务医药制造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9、物价形势总体可控,通胀预期基本平稳,对未来变化需持续观察
    10、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国内经济面临挑战增多
    央行关注4大风险
    报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全球经济遭遇供需双侧冲击,短期已滑入衰退轨道。尽管各国均已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抗击疫情,但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存在差异,在目前仍缺乏强有力的国际协调背景下,疫情或在全球出现反复,可能引发经济社会运行的多次“暂停”和“重启”。
    报告关注四大风险:
    一是全球疫情持续时间及负面影响可能超预期。
    欧美发达国家疫情仍然严重,重启经济的努力效果需要观察。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农产品(8.080, 0.14, 1.76%)出口国新增确诊病例上升较快,全球疫情未来走势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二是主要经济体高度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和溢出效应需密切关注。
    货币和财政政策仅能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及金融形势根本上仍取决于疫情防控进展,非常规政策的负作用也会逐步显现。
    三是国内经济仍面临较多挑战。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上升,产业链复工复产的协同配合有待增强,主要农副产品保供稳价需不断夯实。
    四是我国国际收支和跨境资金流动也存在不确定性。
    一方面,主要经济体央行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加之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领先,人民币资产较高的收益和相对的安全性可能吸引跨境资金流入。另一方面,外需持续走弱、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也可能引起出口减少和跨境资金流出。
    担心未来收入会有问题?
    收入情况,是每个人关注的焦点,这一点与整体经济形势息息相关。
    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多数经济体都采取了降息、补充流动性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报告称,今年第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总体可控,短期面临的巨大挑战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
    今年以来,我国3次降准共释放了1.75万亿元长期资金,再加上三批次共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释放的资金不少,效果怎么样?
    央行表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对外贸易结构继续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央行表示,无论是从引导贷款投放来看,还是从降低贷款利率来看,我国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更为通畅,银行的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市场机制运转良好。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化。3月份以来经济数据已有所好转。
    接下来将公布的4月份多项经济指标,市场预期转好。
    Wind综合机构预测数据显示,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有望达1.7%,年内增速有望首次回正。
    Wind综合机构预测数据显示,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有望达-7.2%,同比降幅较3月份大幅收窄。
    Wind综合机构预测数据显示,1-4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有望达-10.4%。
    担心央行“大水漫灌”?
    全球主要央行集体“放水”,国内货币政策接下来怎么干?报告提出,维护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正常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
    央行报告明确,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强化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和国内外市场的监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
    增强调控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把握好流动性投放的力度和节奏,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加重视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为有效防控疫情、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平衡,维护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正常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担心物价将要大涨?
    3月份以来,为对冲疫情影响,美、欧等央行快速降息至零,多国央行纷纷出台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甚至实施无限量化宽松。一些市场人士担心,洪水滔天,物价上涨。
    对此,报告称,在物价方面,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可能从供求两个方面继续对物价形成扰动,应保持密切监测分析。
    报告表示,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Wind综合机构预测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增速或时隔5个月后重回“3字头”,达3.7%。其中预测最大值4.1%,预测最小值3.3%。前值4.3%。
    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CPI同比涨4.3%,预期4.7%,前值5.2%。3月PPI同比下降1.5%,预期降1.1%,前值降0.4%。
    担心房价还要大涨?
    近期部分地区楼市再次红火,土地市场连续出现地王,一些人又担心楼市调控会不会放松,以拉动经济增长,房价会不会迎来新一轮大涨?
    央行在报告中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那么,为何开发投资增速回落而房价依然坚挺呢?因为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
    此外,根据央行最近调查,城市包括集镇,民众住房拥有率已经达到96%,户均住房资产达到319万元,这些指标在国际上都处在前列,而且拥有二套房的城市住户也超过了40%。
    这些指标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5月9日,在以《全球经济与决策选择》为主题的在线论坛上,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前副部长仇保兴表示,“说明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投机性和投资性的比重相当高。”
    他表示,整个房地产市场在疫情后,可能出现几种变化:
    1.由集中调控、行政调控转向分散调控、经济调控;
    2.从单一渠道住房供给转向多渠道、多途径的住房供给;
    3.住房的建造的模式从毛坯房为主转向精装修、绿色、健康住宅为主;
    3.从单一的居住功能出发转变到注重小区的配套及生活的便利;
    4.住房制度从过去城乡分割的模式转向城乡融合。
    贷款利率还要下降
    接下来,央行还将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央行还提出,将增加医药领域投入。
    央行表示,2020年4月中旬,新发放贷款中,利率低于原贷款基准利率0.9倍的占比为28.9%,超过LPR改革前2019年7月的三倍,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已完全被打破。
    报告强调,下一步,将继续深化LPR改革释放潜力,疏通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加强对转换进度的监测,将金融机构存量企业贷款转换进度纳入MPA和合格审慎评估考核,预计在8月底前可基本完成转换。
    民企股权融资获得支持
    报告强调,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加强金融债券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分层分类的储架式发行管理体系。
    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统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方面,央行表示,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互联互通,推进托管行与交易报告库建设,确保金融市场整体稳定和安全高效运行。积极稳妥推动债券市场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引入更多中长期投资者。
    增加医药领域投入
    报告指出,下一步,应以切实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为中心,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早日研制出安全有效疫苗。同时,着眼长远,加大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加快产品质量升级,推进行业资源整合,提升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服务医药制造业加快高质量发展。